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防治学术道德失范 净化高校学术环境

2014年12月03日 09:54 郝俊杰 点击:[]

 

 

学术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崇高使命的高校教师,其学术道德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学术进步和科技发展,还关系到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支持,影响到学术界的形象和尊严。然而,近年来,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整饬学术道德,共建学术规范”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一、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功利和浮躁的不良风气在学术研究领域逐渐蔓延开来,学术研究违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当前高校整治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领域。透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l、抄袭剽窃成风,缺乏真知灼见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已经发展成为学术界一种“潜规则”。为了捞取学术资本,不少人采取剪刀加糨糊或者移花接木的方法大肆进行“学术创作”,而且抄袭者的学术级别越来越高,部分知名教授、博导也参与到抄袭行列中来。前不久,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的学术专著竟有60%涉嫌抄袭[1]。更严重的是教师的抄袭剽窃行为给学生作了一个负面的“榜样”,大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2、学术交易盛行,科学精神沦丧  

近年来,学权交易之风盛行。有的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向高等学府索取硕士、博士甚至博导的头衔,恰好有些高校也需要这些当官者手中的权利而为其开辟“绿色通道”,致使这些干部不用听课,甚至不用考试,就能顺利地拿到文凭。同时,学钱交易势头不减。一些人不学无术,而靠花钱向愿意“出卖”学术者购得自己所需的“学术”。有了这样的需求,也就有了各种各样替人考试、代笔写论文的“抢手”市场。这种现象滋生了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亵渎了学术殿堂之圣洁。  

3、欺世盗名成风,侵占他人成果  

“欺世盗名”可谓学术上的“李鬼”。如有的领导利用职权要求他人,或者他人投其所好为其作课题、写论文。这样,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变成“学术人”;有些老师自己根本不搞科研,但凭借其什么“导师”、“专家”、“学者”的身份,揽下一大堆科研项目,让自己的学生或他人来做,最终成果归自己所有。因此,时下有的研究生、博士生为老师打工,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有的博导、硕导为了个人的私利,甚至昧着良心,不让学生毕业。这种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在学术界并不鲜见。  

4、学术机构违规,评审有失公平  

学术机构违规操作,一直为人们深恶痛绝。一是学术项目的立项及奖励的评审,学术委员在学术机构里面形成自己的关系圈,往往自己申请的科研项目及奖励一般都能通过评审。二是在职称评聘时,这些评委对评审对象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有些学术道德不良的评委就明里暗里要求评审对象送钱送物。三是一些学术机构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违反学术规定,大肆收取“版面费”、“出版费”,个别项目主管部门、学术期刊出版社及评审“专家”无形之中结为利益联盟,使一些学术造假者屡屡得手,而埋头耕耘者却屡失良机。  

二、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学术道德失范既对教师本人产生不良影响,又使学生身受其害;既使社会道德沦丧,又抑制科学发展。高等学校要站在依法治校、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1、学术道德失范,挫伤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严谨、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经历艰辛的探索,付出大量的劳动,才有可能取得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学术史上,有的人虽然经过一生的奋力拼搏,但仅仅取得一项科研成果,有的人甚至一项也没有。然而,有的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往往一年下来就能获得很多“科研成果”,并由此而顺利晋升职称、职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政策导向将评价学术研究的质量等级指标异化为发表论文数量和课题立项数量、甚至课题经费的多少等等,这样不仅会使其他教师心理失衡,而且严重挫伤其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如果这些教师模仿前者,就会使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恶性膨胀。  

2、学术道德失范,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心里,教师无疑是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引路人和培养高尚道德和情趣的楷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难怪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剽教授”后面必然跟有一帮“窃学生”。学生在学术上可以作假,自然在学习上也可以“忽悠”。当前,有多少大学生能按时上课,又有多少大学生课堂上能专心听讲。这样以来,考试作弊、论文做假现象就不足为奇。所以,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不仅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也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术道德失范,抑制了高校的创新能力  

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还为国家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我国学术造假严重,高校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学术研究不再是为追求真知和创新思想,而是变成了评职称、拉课题、找“外快”,争学术资源、加官晋职的敲门砖。这样,学术道德失范已经严重地抑制了高校的创新能力。尤为严重的是,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传染给大学生,将会长期抑制整个国家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学术道德失范,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高校教师身上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仅给人们带来“象牙塔”纯洁不在的感觉,也很容易使人们将这种负面效应放大,使人们更加悲观地看待社会现实,极易弱化人们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善良、真理等道德观念的追求。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留下阴影。而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其畸形的学术道德准则必然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这将对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破坏。  

三、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透析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表面上是师德师风问题,但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国家和高校在学术领域的制度建设、教育机制、评价体制、管理体制、奖惩机制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1、学术制度尚不完善,难以堵塞失范行为  

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加以惩治。尽管国家在现有的《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中,有惩处学术道德失范的内容,20093月,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表明国家对学术道德问题的高度重视,但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还远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而且各高校缺乏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学术道德规范与之相配套,像如何规范学术论文、著作的写作和评审;如何规范课题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及其发表、编辑、出版;如何规范职称评聘及学术资源利用等等。学术道德法制的贫乏,给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以可乘之机。  

2、忽视学术道德教育,难以抵御利益诱惑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防治学术道德失范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原因有二:一是学校自身没有狠抓学术道德教育的动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是在上规模、上层次、追求速度制胜的发展模式上,但这需要一定学术成果的支撑。因此,一些高校就积极鼓励本单位的学者多出科研成果,而忽视了学术道德的教育工作。二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高校教师失去了学术道德的方向。许多高校将学者的职称、津贴、奖金及其他物质待遇与其科研成果挂钩,这就激发一些学者不惜牺牲良知、弄虚作假、大肆抄袭剽窃,走“短、平、快”的学术道路。  

3、学术评价有失公正,难以形成优良教风  

评价制度的缺陷是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一是评价存在重量而不重质的倾向。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严谨、厚积薄发的过程,不经历艰辛探索的过程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不少高校在对教师的学术年度考核中动辄要求公开发表多少论文,不完成就意味着“下课”,这种过于注重量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研究人员只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二是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上的片面性。高校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过分强调学术成果对职称评定的重要性,而对其教学质量因很多方面无法量化而被忽视。致使部分教师“专心致志评职称,稀里糊涂教学生”,严重丧失其职业道德。  

4、学术管理体制缺陷,以权谋私现象严重  

高校学术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官学不分。我国学术机构、科研院所中行政权力不仅能控制各种行政资源,而且能控制各种学术研究资源。这就使得手中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和与之相关的人在申报课题、评奖、职称评审中出现“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甚至出现“权色”交易现象。二是学术刊物腐败行为越来越严重。当前,一部分不负责任的学术刊物利用教师们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不以学术质量和创新水平为发表或出版的依据,而是借此大肆聚敛钱财。学术刊物的道德失范无形之中助长了作假者的嚣张气焰,造成学术不正之风四处蔓延。  

5、奖惩机制不够健全,难以遏制学术不端  

近年来,学术失范行为之所以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就在于其成本低廉,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法律的视角看,对学术道德失范没有具体的、全面的、可依据的惩治处罚条文。教育部虽然下发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但强调其监督和查处的主体为学校学术监督委员会,学校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对学术道德失范者往往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不了了之。从奖惩机制视角看,没有为监督者以明确的奖励,调动不了群众监督、检举和揭发学术道德失范的积极性,使监督缺乏群众基础。  

四、防治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和建议  

弘扬优良学风,根治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关系到高校和整个学术界的社会声誉,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也关系到教育科研事业的兴衰存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严肃学术道德,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并重的惩防体系,才能根本扭转学术道德失范的局面。  

l、健全学术道德规章制度  

依法治学,是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治本之策。一是国家应出台专门的《学术法》,使学术由道德调整上升为法律约束,构建一套专门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法律体系,保证惩治学术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制订有关学术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在法制保障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设。三是各高校也应建立系统、完善、操作性强的约束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明确和细化学术论文、著作等方面的写作和评审规范;制定课题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及其发表、编辑、出版的规范等。四是不断探索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将学术道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薪酬定级、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2、加大学术道德教育力度  

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一是加强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思想教育。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甘守寂寞、真诚奉献的过程。从长远看,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师德楷模的重要前提。二是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的诚信意识,明确学术诚信是其能走上大学讲台、无愧于大学教师的“道德底线”。三是将学术道德知识考核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的重要内容,促使教师认真学习,用科学精神熏陶和影响高校全体师生,使之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3 、完善学术道德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一是建立完善的专家考评制度。选择那些学术造诣深、学术道德好的学者、专家组成专家库,对学术成果、科研立项、职称评审以及评奖等学术活动,采用异地评审、临时抽签的方式进行。二是健全学术成果的奖励制度。要加大对创新型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体现鼓励踏踏实实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三是克服过渡强化科研成果对教师职称评定的作用,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教风的根本好转。  

4、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  

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加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力度,防止学术成果评价的“权力化”。二是建立评审过程公开制度,将专家对科研立项、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评审对象的评审内容及初评结果进行公示,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性。三是建立学术评审责任制,探索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记录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通报制度。四是对学术刊物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体制,坚持出版发表三审制度,探索和推广专家盲评制度,建立学者、专家和读者对学术刊物的考评制度。  

5、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  

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及时防治学术失范行为。一是健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监督体系,成立由监察部门参加的学术监察监督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监督网络,适时监控和查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二是完善学术道德失范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国家对举报者的保护责任和奖励力度。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经查实,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同时,应给予严厉的惩处。四是建立舆论曝光和警示制度。结合知识分子比较注重自身形象、面子的特点,在有关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上定期公布高校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语  

只要教学、科研基本职能继续存在,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就不会停滞。“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2]。学术道德永远是科学精神最圣洁的底线。只有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教师自觉做到将学术道德作为立身情操和行为规范,高校才会永立于引领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的时代潮头。  

 

 

 

 

 



   

上一条:教育、满足、制度——“三位一体”加强地方高校教风建设 下一条:全总下发《关于在广大职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

关闭

Copyright © 2001-2018 重庆工商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     /     

地址: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邮编: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