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模范

首页 >> 教工风采 >> 先进模范 >> 正文

刘启能:七年磨一剑

2012年04月27日 09:39 管理员 点击:[]

□记者 王世华 摄影/王立坦 

 

■《中国高被引指数分析(2011年版)》日前发布,他在物理领域5年来发表论文的53300位学者中遥遥领先,排名榜首 

■从事光子晶体、声子晶体这一物理学热门前沿领域的研究,不过7年光景,但他已经超越了同行15年的潜心努力 

■年近半百“再创业”,他有过青年学者入门难的痛苦以及“异乡客”只身一人的孤寂,却一直坚守心中的方向 

■是什么原因让他在47岁时改变了研究方向,一切从零开始;又是什么“秘诀”让他在这一领域获得如此成功和影响 

 

 

 

影响:物理领域高被引榜首 

如果你向我校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问起刘启能教授,多半是话音未落,对方已经脱口而出:“牛!”、“厉害!”。 

刘启能到底有多“牛”,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撰出版的《中国高被引指数分析(2011年版)》或许能够说明问题。这份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至2009年间,国内物理领域共有53300位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在2010年被引频次位居首位的即是刘启能。其频次高达98次,远远超过第二名的49次。在前20名中,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研究者分别位列第8、10、15、17位。 

高被引意味着什么?有学者指出,一般只有具备三个条件才可能被高频次引用。一,研究领域是当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二,研究水平高;三,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反之,高被引也恰能说明这三个问题。如果据此理解,刘启能无疑是光子晶体、声子晶体这一物理学热门前沿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 

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在7年前,光子晶体、声子晶体还尚未进入刘启能的视野,而至少在15年前,已经有学者在潜心钻研了。 

  

缘起:四十七岁新方向 

2005年秋,刘启能从宜宾学院被引进到我校。确定调入重庆工商大学后,他给自己重新定位:“我选择了新的单位,也要选择新的方向。”在宜宾学院担任教授和教务处长多年的他,将过往业绩抛之脑后,决定要以全新的业绩献给重庆工商大学。他把这个“全新的业绩”锁定为物理领域最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 

这一年,刘启能47岁。 

“常言道四十不惑,这可能是我唯一的优势。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来重庆工商大学之前我已经想好了。”刘启能当时找来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报告,逐年统计上面刊载的10大热点问题,发现光子晶体、声子晶体是连续几年的国内外热门问题之一,他兴奋无比,但头脑却一片空白——这是他从未涉足的领域。 

47岁的刘启能决定一切从零开始。他调侃道,“当时我就是这一领域的‘三无教授’——无基础,无导师,甚至无战友。唯一有的是清晰的方向和坚定的决心。”刘启能决定把这一攻坚战分为“三大战役”逐一攻破。 

第一役是“了解概况”。他把这一领域的五六十篇高被引文章检索下载,细心研读,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和要研究的问题。“起初就是读‘天书’,一篇文章要10几天翻来覆去地研读才能读懂。后来一两天能读懂一篇,再后来只需几个小时就大致明白了。”47岁的刘启能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首战告捷,只花了三个月,比预期的快。 

第二役是“掌握方法”,就是在别人的研究文献中找出暗藏其中的方法。具体而言,通常所有的研究者只会公开理论框架和研究结果,从理论到结果的具体方法(计算机程序)只有研究者本人掌握着。刘启能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方法挖出来,这个过程相当于“揭秘”。在他看来,这是最难逾越的一座山,更要命的是,他并不会编程。 

买来电脑、软件和编程教材,刘启能开始了自学并很快掌握了编程方法。然后按照论文给定的理论编程,修改,运行,再修改,再运行,直到得出给定的结果,验证成功,这篇论文就被成功“揭秘”。 

如此,一篇又一篇论文,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那半年最痛苦,几乎想要放弃。”他调侃道,那时过的日子简直就像“苦行僧”。由于家人当时还没有来到重庆,在最痛苦和疲惫不堪时他甚至无法得到一杯亲人递上的热茶。作为一个刚到重庆的“异乡客”,在面临难题时他会顿生莫名的孤寂。“甚至让我感觉到了黑暗。”他把“黑暗”两个字重重地重复了一遍,进而解释道:“就是感觉自己的方向一下子没了,像是在漆黑的夜里行走。不过还好,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坚韧。”刘启能介绍道,他后来把学校分配的公寓改造成了“实验室”。由于一个程序要运行很久,他干脆把电脑搬到床头,半夜两三点起来看运行结果成为常态。 

尽管大多是痛苦,但偶尔也有兴奋和快乐。“一旦一个程序通过验证,我就兴奋得睡不着觉,想着明天到食堂炒几个菜犒劳一下自己。”他笑道,“通不过验证,那就更睡不着觉了。” 

就这样,沉闷和孤寂的半年时间过去,刘启能把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全部揭了个老底儿。但是,困难并没有结束。 

第三役是“尝试研究”。从2006年开始,刘启能尝试性地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看看人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研究到,找点‘边角料’。”他笑道,“效果不错,当年就撰写了14篇论文。”但由于没有知名度、没有导师、没有团队,文章难以得到权威期刊的认可,发表成了大问题。无赖之下,他把一些现在看来水平较高的文章投给了一些级别较低的刊物。“心痛啊!但没有办法。你不发表,学术界更不会相信你的研究实力。” 

这“三大战役”打完,刘启能只用了一年半时间。虽然过程十分痛苦,但结局可谓完胜。从2007年开始,“刘启能”——这个名字进入光子晶体和声子晶体这一前沿领域的学界视野。 

 

境界:游刃有余在前沿 

尽管只是一名教学科研型教师,但在学术研究上,刘启能无疑是一位高产学者。至今,他仍然保持着每年发表10几篇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水平。“找准了方向,找对了方法,找到了感觉。”他说,目前在光子晶体和声子晶体领域的研究,自己已经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由于学界认可,他已是多家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尽管光子晶体和声子晶体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刘启能也一如既往地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下达”科研任务,但他感觉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十分轻松起来。“压力都在那几年泄完了,翻过了大山,就豁然开朗了。”他说,“现在可支配的时间被教学、科研和会议排得满满的,十分充实。夜里再也不搞科研了,而会和家人一起看看电视。”“但会尽量婉拒饭局,闲暇时不搓麻将,会选择爬山、跑步来锻炼身体。” 

谈及科研话题,刘启能始终是兴致勃勃。他说,今年暑假天气很热,他就以热为理由足不出户,一口气完成了6篇论文,其中3篇目前已经发表在权威期刊上。“以前是痛并偶尔快乐,现在是累并快乐着!”他笑道。 

问起他搞科研的“秘诀”,他说:“‘三大战役’怎么打的都给你老实交代了,这就是我毫不保留的秘诀呀!”继而他又严肃地补充道,“一定要能吃苦。人家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其实未必,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当问起是什么动力促使他在47岁“转型”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学校引进你,你总得要回报学校吧。我只是想更多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尤其是当前,学校要‘转型升位’,我们更不能满足于过去那一点成绩。”“当然,作为教授,我完全可以抱着养老的心态来到这里,得过且过,但于己于校都是无益的。人生苦短,浪费不起!” 

 

刘启能,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2009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 

 

上一条:王崇举校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到表彰 下一条:我校靳俊喜教授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

关闭

Copyright © 2001-2018 重庆工商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     /     

地址: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邮编:400067